ERP实施完成后,最重要的就是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数据、部门数据、工作流程数据、研发数据、采购数据、仓库数据等一系列完整准确的录入到系统中去,让ERP可以快速的适应企业的工作,以最快的速度来体现价值。
1. 需要准备哪些数据?
我们可以简单的把ERP实施要准备的数据分为两类: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。
1) 静态数据
简单来说就是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的数据,一般指生产活动开始前需要准备的数据,如物料清单、工艺路线、仓库和货位编码、会计科目设置等。这些数据应该在我们的系统上线之前准备好,但是静态是相对的,需要定期维护以保持其准确性。
2) 动态数据
动态数据一般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发生、频繁变化的数据,如客户应收账款——当客户购买产品但不付款时,应收账款会增加;钱收回了,应收账款减少,收了材料减少,入库采购增加;在实施ERP系统之初,要输入动态数据的初始值,即期初数据。期初数据一旦建立,就需要随时维护。
2. 制定编码规则,完成基础数据收集
搞清楚准备什么数据之后,就可以开始编码了。一个考虑周全的编码系统需要跨部门反复讨论。
不同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的编码结构,但必须遵循共同的编码原则:
1) 独特性
必须保证一个编码对象只分配一个代码,一个代码只反映一个编码对象。
2) 实用性
编码体系应符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管理需求,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信息编码的需求以及企业的现状。
3) 统一编码结构
编码由一个或几个分类角度不同的分类编码组成。
4) 标准化
编码要提高标准化程度,充分考虑与外部环境的融合,尽可能符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;例如,行业代码采用国标确定的行业分类,地区代码采用邮政编码。
5) 便于ERP系统处理
因为编码将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中实现,所以编码要满足数据处理的要求,便于计算机处理。
6) 易用性
编码要尽量容易记忆和使用,所以符合要求的话要尽量简短;编码问题其实不仅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ERP实施团队的事情——涉及到不同的部门,需要考虑管理状态、业务特点、历史数据等方面;编码规则完成后,根据编码规则逐一确定静态数据和代码,从而完成整个静态基础数据。
3. 在线开放数据准备和系统
由于开盘数据反映的是上线时的数据,所以准备得太早是没有意义的。这些交易数据是动态的,每天都在变化。
因此,完成期初数据的准备需要一个更精确的时间表,通常安排如下:
根据ERP项目实施进度,确定上线时间,控制项目。
上线前一周内全面盘点,财务处理库存余缺。计数时使用新的编码规则。
要求各业务部门在上线前尽可能多的处理未结订单和应收应付单,减少人工和系统切换的难度,减少以后对账的工作量。
集中人力将静态数据导入或输入系统。
在线时将库存期初、账户余额、期初单据录入系统;可见数据量应提前或延迟输入,但系统中的数据应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。
上线后一个月内,通过核对手工账和实物,检查系统数据是否准确,找出差异,进行调整。